Categories: 安老新聞

[新聞] 社區養老究竟是怎麼一回事?

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

  導讀:最理想的政策設計,實際上是以社區這個平台為基礎,將機構服務和居家服務串聯一氣。因為我們的老年服務既要社會化,又要專業化。

  最近一段時間,媒體上關於“社區養老”的話題熱鬧起來,先有海南的一家養老院的“養死院”風波,後又有幾家媒體屢屢發出社區養老機構“遭遇尷尬”、“叫好不叫座”的感嘆。另一方面,近日又有媒體報導說,黑吉遼等地養老金出現“入不敷出”的情況。養老以及養老金這個話題成了社會各方繞不開的一個重要話題。

  看了相關的報導,感到其中既有客觀事實,但也有認識上的誤區,需要進一步理清。

  在國際共識的層面,我們所稱的“養老服務”,大部分都與“長期照護服務”在同等意義上使用。按世界衛生組織對於“長期照護”服務提供者的劃分,只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之分。前者是指專門機構的專業人員提供的服務,後者是指家庭成員、親朋鄰居、非營利機構和志願者等提供的服務。按照當前中國社會的說法,前者可以理解為機構養老,後者可以理解為居家養老。

  那麼在中國,為什麼在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之間又多出了一個社區養老的層面,這就是中國特色了。社區是個社會學名詞,其本意是“聚居在一定地域內的人的社會生活共同體”。一群人,在一個特定的地域內共同生活,就自然形成了一個社區。社區無所謂大小和層級,小到一個村莊,大到一個城市都可以被看成是一個社區。但是在中國的城市裡,社區與行政區劃掛起鉤來了,通常指的是一個居民委員會管轄的區域範圍。從這個意義上演繹開去,社區的準行政色彩被突出出來。

  為什麼要先說這一堆理論,因為很多相關的認識誤區都與此相關。首先要說“Aging in Place”這個概念,中文翻譯成“原址安老”,這是很多國際組織倡導的。其涵義是,讓老人在其長期居住和生活的家庭和社區裡度過晚年。理由是,一旦離開自己熟悉的人文環境和社會支持網絡,老人身心都會受到極大的傷害。原址安老,肯定會涉及社區,這裡所指的社區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社區,代表的是一個擴大了的溫馨家庭的環境和氛圍。

  老年服務機構進社區,也是秉承這個理念。所以,以前段時間那家養老院發生的“養死院”事件為典型的群體行為是非理性、不明智的。可以預測,像今天的“學區房”一樣,隨著老齡化進程進一步加快,老年人越來越多,5-10年之後,家門口有老年服務機構的居民小區一定是受歡迎。何況,每一個人,若不早夭,都會有老了的這一天。還須注意到:後輩是會看樣的,今天你怎麼對待老人,後輩也會在你老了的時候照樣對待你。

  以上講的是專業服務機構與社會學意義上的社區的關係。接下來要說的是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社區與老年服務的關係。近些年來,因為民間資本的進入大多往“高大上”方面靠,養老領域的投資效益很不理想。結果是把老年服務機構的重要性一降再降,《老年法》規定的“機構為支撐”也被悄悄地改成“機構為補充”了。現在官方文件和新聞媒體上常見的“社區居家養老”,就因此而成了主體。有些地區還為“居家養老”專門出了法規,據說“社區養老”的相關法規也在醞釀中。

  “十二五”期間,“居家為基礎、社區為依托、機構為支撐”在全國上下取得了共識。遺憾的是,居家、社區和機構這三個層次並沒有被看成是一個整體,而是人為地將其分割成了三條線,各自獨立作戰。實話實說,這樣做是很難成事,尤其是在社區這個層面。

  如前所述,實際上,老年服務的方式只有兩種,一是機構服務,一是居家服務。也許我們沒有很好地去理解“依托”這個詞,什麼是依托,實際上就是說社區是個平台,一個接地氣而又組織化了的平台。這個平台既可以給居家服務作為中介性的依托,這個平台也可以給機構服務作為中介性的依托,讓提供服務的機構可以在基層落腳生根。

  所以,最理想的政策設計,實際上是以社區這個平台為基礎,將機構服務和居家服務串聯一氣。因為我們的老年服務既要社會化,又要專業化。一個專業服務機構,先做成一個或若干個“旗艦店”,然後向社區延伸,再從社區延伸到家庭。這樣一個有整合效應的“機構-社區-居家”的聯合體,可以稱之為“老年服務運營商”。只有這樣的政策涉及,才能在滿足老年人各方面需要的前提下,使老年服務真正紅火起來。

  現在的社區養老,處於一個怪怪的尷尬境地。經驗表明,老年服務機構的床位不能少於50張,因為機構經營必須要有規模效應。那麼能不能將若干個小型機構連鎖起來經營呢?理論上是可以的。但是,這樣的連鎖經營至少要有物流和人工統一統配機制,由此也決定了從地域上講不能相隔太遠。但現在的社區機構,顯然沒有遵循客觀規律,結果只能靠“政府買服務”勉強維持。

  既然難以經營,為什麼還在勉為其難地維持呢,這和地方政績觀相關。社區養老服務是上級佈置要做的,所以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讓上級滿意。首先要在內部裝修上做文章,要很漂亮甚至很奢華,上級、外地乃至國外人士來參觀,都讚不絕口。但是,地方不大,服務的老人有限,經營成本太大。雖然現在也以“購買服務”的方式來運營,但結果都是苦不堪言。

  解決的方案就是把經營權讓給市場,讓給“機構-社區-居家”整合式經營的老年服務運營商。基本原則是按成本核算為基礎收取服務費用,該收多少就收多少,政府補貼有需要但沒有能力付費的老人。想想馬雲的成功經驗,上個世紀80年代,相關部門就想做“便民利民服務”,後來也用上了電子設備,但始終不成氣候。馬雲用市場的方式做,就做成了。(編輯祝乃娟)

earth

Share
Published by
earth
Tags: 安老

Recent Posts

[新聞] 安老院臨清拆 逾百長者將被逼遷 院友家屬蒙在鼓裡

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開展擴建工程...

8 年 ago

[新聞] 舊金山中國城慶祝美國公民日及憲法日

【僑報記者吳卓明9月16日舊金...

8 年 ago

[新聞] 張建宗網誌談安老服務

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 立法會...

8 年 ago

[新聞] 五金店大火燒到安老院.火場有愛!扶老逃離

(檳城)喬治市六條路一間五金店...

8 年 ago